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第三十一期青年云沙龍于2023年9月24日晚通過騰訊會議線上報告與討論、微信群互動、嗶哩嗶哩視頻直播、微信視頻號直播相結合的形式召開,取得了圓滿成功。
本期云沙龍主題為“超導材料及其強磁場應用技術”,主要聚焦于超導材料及其強磁場應用技術前沿研究,由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共同承辦。學會青工委主任丁立健教授,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書記張小剛教授致辭。學會青工委副主任李勇教授、湖南大學翟雨佳教授分別主持沙龍相關環節。
會議特邀了六位青年學者,圍繞超導材料及其強磁場應用技術分享最新學術成果,共同探討在能源強國戰路目標下,超導材料及其應用技術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張勝楠正高工從近期室溫超導的熱點事件入手,介紹了目前實用化超導材料制備技術開發的相關研究進展。在此基礎上,詳細介紹了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通過采用粉末裝管法進行實用化高溫超導材料Bi-2212、Bi-2223和MgB2制備的研究進展以及多種新技術的開發,并對實用化超導材料的未來進行了展望。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徐慶金分享了超導體的發現歷史,并從粒子對撞實驗作為突破口,詳細介紹了超導粒子加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發展現狀,分享了加速器洞察微觀世界、服務大眾健康的新應用,由此引出超導新時代。
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秦經剛研究員分享了聚變裝置用鎧裝超導導體的相關研究工作,開發了超導材料高場表征方法、揭示了導體強磁衰退機制并提出退化抑制方法、發展了多級絞制、多陣列相控陣無損檢測等關鍵工藝,實現了導體100%國產化,成功應用于ITER、CRAFT等大科學裝置。
上海交通大學王亞偉副教授介紹了無絕緣超導線圈多物理場耦合仿真技術的發展歷程和研究現狀,提出了面向無絕緣線圈的分布式等效電路網絡模型,并對無絕緣超導磁體的失超傳播特性、充放電延遲機制、交流背景場下的電磁行為等科學問題進行了討論和分析。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信紀軍副研究員介紹了超導磁體用低溫絕緣結構及其應變特性的研究工作,對絕緣結構用樹脂基復合材料成型過程的應力演化規律和力學性能進行了有效評估,并探究了超導線圈FBG原位應變監測,為超導線圈全過程應變監測的健康管理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撐。
湖南大學翟雨佳教授分享了湖南大學風力發電團隊對于海上風電機組在風能高效利用方面的探索與實踐,提出了海上超導風電機組與制氫一體化技術,為實現多種類型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提高風機功率密度、提升風能利用效率、解決風電消納難題、推動我國風電產業升級提供新的思路和見解。
在資深專家訪談環節,會議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王秋良院士、清華大學何金良教授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李來風研究員、北京交通大學聞映紅教授以及西南交通大學趙勇教授,五位資深專家共同探討學科發展方向,展望超導技術未來前景。
五位專家圍繞超導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行業核心需求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展開了深入探討,從超導材料的合成與制備、強磁場技術的應用、高溫超導基礎理論研究、超導行業人才隊伍培養等多個方面剖析了超導領域面對的機遇與挑戰,為參會者帶來了一場富有洞見的學術盛宴。
本次特邀資深專家論壇中,王秋良院士結合自身多年從事科學研究的經歷,針對當下超導材料的研究與應用現狀,分享了對超導領域發展的看法。王院士指出,近幾年我國在超導材料的研發方面大步躍進,鈮鈦合金超導材料生產國產化已經實現,在國際上取得了一定的優勢,超導風機、超導磁分離、感應加熱等新興強電應用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超導力量。
本次會議受到了超導領域高校教師、研究生和企業人員的廣泛關注,B站直播觀眾1600余人,大家積極在會議微信群和B站直播留言,對各位專家的報告和發言進行交流和提問,為各位學者和科研工作者帶來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發,助力超導材料及其強磁場應用技術邁向新的高峰。